作为全球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区域之一,大陆与香港之间的跨境物流需求持续旺盛。然而,受物流成本差异、基础设施限制等影响,传统物流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具体来说,以下是基于两地物流难点的剖析:
物流成本高企,中间环节多
运输方式对比
陆运:深圳-香港陆运成本约140-200元/吨,时效1-2天,但口岸拥堵(如皇岗口岸)可能导致延误。
空运:适用于紧急货物(如生鲜),但运费高昂(约30元/公斤),且需额外支付安检费+操作费。
海运:大批量货物成本较低(如深圳-香港海运约500元/立方),但时效长达7-10天。
隐性成本叠加
信息不对称,全程追踪难
系统割裂
大陆物流公司(如顺丰)与香港本地配送商(如嘉里物流)信息系统不兼容,导致货物出境后追踪信息中断。客户常需通过电话或邮件人工查询,效率低下。
清关信息不透明
海关查验进度、放行时间缺乏实时反馈,客户难以预估收货周期。
基础设施限制,末端配送难
口岸拥堵
深圳湾口岸、皇岗口岸等通关车辆日均超万辆,高峰时段排队超4小时。
香港境内配送面临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
部分老城区街道狭窄,街道宽度不足3米,货车难以进入,需人工驳运。
RFID跨境低空物流的优势
超高频RFID芯片具备三大核心优势

远距离识别:支持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动态扫描货物,无需降落即可完成信息交互;
抗干扰性强:复杂天气或电磁环境下仍能稳定传输数据,确保跨境物流可靠性;
成本可控:相比进口芯片,盈芯芯片方案可大幅降低硬件成本,助力大规模推广。


此次试点也离不开两地的共同努力,在深圳端,深城交已规划深圳低空航线及起降点,深圳市深城交低空运营有限公司正筹备文旅、通勤、医疗急救等飞行服务,未来或与RFID物流无人机形成“空中走廊”。
在香港端,特区政府首批推展38个低空经济项目,覆盖物流配送、紧急救援等领域。例如:顺丰丰翼无人机计划为离岛居民配送药物,RFID标签将确保药品溯源无误;美团无人机首条配送航线已筹备完成,预计年内实现深港间外卖、文件等紧急物资快速运输。
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明确表示,将推动低空经济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联动,突破无人机芯片、飞控系统等关键技术。年内完成深港跨境无人机物流测试航线,优先保障医疗冷链、高价值电子产品运输;并在未来几年构建“RFID+低空”标准化体系,推动大湾区物流网络向立体化、智能化升级,预计3年内可降低跨境物流成本15%-20%。